分享缩略图

黑料网 官网:黑料网官网每日最新爆料与吃瓜内容全解析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首页> 新闻中心>

中国经济样本观察·企业样本篇丨“智造”10万台服务机器人,“黑料网 官网:黑料网官网每日最新爆料与吃瓜内容全解析

2025-05-29 02:51:28

来源:新华网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字体:

这是在擎朗智能展厅内展示的各类服务机器人(2024年11月2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

新华社上海5月28日电 题:“智造”10万台服务机器人,“小巨人”擎朗有大梦想

新华社记者何欣荣、杨有宗

出差住酒店,门铃响起,机器人把外卖直接送到门口;在餐厅吃饭,一台机器人从人缝中穿过来,把菜品送到餐桌边;在医院,机器人将药品、标本第一时间送到相关科室……这些新体验背后,是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爆发式增长。

在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,一家名为擎朗智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凭借技术创新迭代,累计生产销售逾10万台机器人。拥抱具身智能发展浪潮,今年3月擎朗推出首款人形服务机器人。由擎朗研发的服务机器人正扬帆出海,在日本、韩国等机器人大国站稳脚跟。

创业企业如何成长为独角兽企业?又如何让中国的机器人“服务全球”?从擎朗智能这个样本里,可以看到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激情和梦想。

擎朗智能员工在进行机器人测试(2024年11月2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

解难题:在迭代优化中“螺旋上升”

近年来,餐饮服务行业一直存在“招工难”的问题。在重庆一家大型火锅店里,一批2024年上岗的“新员工”——15台能送餐会“卖萌”的擎朗T9机器人,表现非常活跃。

“麻烦您让一让,我要工作了。”面对火锅店内的来往人群,送餐机器人一路灵活避障,遇到人太多堵塞道路,还会发出礼貌提醒。从出餐口直送餐桌,送餐机器人不但上菜速度快,还有语音交互功能,赢得很多客人的喜爱。

擎朗研发的送餐机器人,属于服务机器人行列。不同于工厂里上下挥舞的机械臂,服务机器人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直接相关。

作为一家创业企业,为何选中这条赛道?

擎朗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通回忆道,一次聚餐中,擎朗团队发现,就餐高峰期大餐厅里的传菜员步履匆匆,忙得不可开交。交流后粗略估算,他们一天要走三四万步,而且工作枯燥。

“行业的痛点,不正是我们创业的方向吗?但擎朗做餐饮配送机器人,不是要去替代服务员,而是把一些机械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。这样,服务员能够解放出来,给客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。”李通说,这就是擎朗创业的“初心”。

想法看似简单,实际却很有挑战。餐厅里人来人往,配送机器人要完成送餐任务,必须实现精准定位、自主导航以及全局路径规划等多种功能。打个比方,配送机器人好比“室内无人驾驶”,既要送得快,减少客人的等餐时间,又要确保安全,不能撞到人,这对研发和技术有很高的要求。

算法工程师杨亚运从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毕业后,就加入了擎朗搞研发。配送机器人的“既要又要”,是研发人员每天都要思索的问题。

从0到1,首先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。有一次,客户反馈配送机器人不能有效避障。研发团队一查,发现是某个零部件容易积灰尘,由此产生光的漫反射现象,进而导致信号干扰。除了要求供应商提升硬件,擎朗团队也不断优化算法,让机器人识别外部障碍更高效。

从1到10,还要适应各种复杂场景。和标准化的工厂不同,餐厅、酒店内的服务场景千差万别。以重庆的火锅店为例,有的火锅店从防空洞改造而来,只有一条主干道供机器人跑。十几台机器人一起上岗,出现“撞车”怎么办?

现场考察后,擎朗团队优化了调度算法,确保餐厅哪里有需要,机器人就能及时“支援”。多台机器人协调灵活,行动力“爆表”。

“从2016年到现在,擎朗的餐饮配送机器人从T1升级到T10。每天进步一点点,最终在持续迭代中实现性能的‘螺旋上升’。”杨亚运感慨。

早些年,一台普通的移动机器人售价高达几十万元。通过批量制造和迭代创新,擎朗的服务机器人价格目前已经降到了10万元以内。

擎朗智能首席技术官唐旋来告诉记者,对于控制器、轮毂电机等关键零部件,擎朗选择自研,既控制成本、又确保性能适配。同时,不断升级软件,用软硬件协同的方法降低成本。“让全国大大小小的餐厅,都能用得起送餐机器人。”

这是2023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一家酒店拍摄的擎朗智能餐饮配送机器人。新华社发(李佳菊摄)

拓场景:“技术控”也需要市场嗅觉

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通,读书期间曾获得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。和大多数“理工男”创业的科技公司一样,李通对技术有着坚定的信仰。擎朗的英文名KEENON,意思就是“热爱”。

然而,搞科研和做企业无法直接画等号。技术和市场之间,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。“技术控”出身的擎朗团队,摔过不少跟头、踩过不少坑。

创业初期,擎朗曾专注于怎么把机器人做得更像真人。为此,擎朗团队费尽心思,研制过一款眼睛会动,毛发、皮肤和真人十分接近的迎宾机器人,但试用之后,客户却反映“有点吓人”。

迎宾机器人没有成功,擎朗智能也陷入了困境。最惨的时候,整个公司只剩下李通和另外一个合伙人。

这次失败,也给李通一个重要启示:并不是技术先进就能获得市场认可,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,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。

不能只是拿着技术找场景,而是要根据需求研发产品。“技术控”加上市场嗅觉,理念一变,擎朗的发展空间一步步打开。

有一次,李通去医院看病时注意到,护士每隔大概15分钟,就要急匆匆地推着小车,给检验科送样本或给病人换药。这启发了李通:“智慧医院”建设,是不是也有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?

基于上述观察,擎朗智能和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合作,在其上海奉贤院区投入了十余台擎朗医疗机器人、几十个货柜,分别承担药品配送、无菌包运输、标本转运、导诊测温、污物回收等工作。这样,不仅可以把医护人员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还能实现对药品运输的实时监管和追溯,保障医疗物资安全。

顺应市场、贴近市场、培育市场。擎朗的成长历程,也是中国服务机器人的普及过程。

在餐厅酒店,擎朗的机器人来往穿梭,为客人高效送餐;在商场超市,除了搬运货物、补充货架,擎朗的机器人还会带着促销商品四处巡航、播报促销信息;在高职院校,擎朗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,给学生提供编程学习、实验研究等实训场景……

在早期的融资路演时,李通曾“乐观”地告诉投资人,擎朗的机器人预计能卖出1000台。事实上,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打开,整个行业在2018年后进入爆发期。目前,擎朗机器人的出货量已超过10万台。

从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到最新的人形机器人,如今机器人已成为一个热门赛道。唐旋来认为,相比酷炫的概念模型,商业化落地才是机器人公司的真正挑战。“从餐饮、酒店、医疗到商超、教育,擎朗在一个个场景中落地认证,把一个个细分行业做深做透,真正把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”

擎朗智能员工在交流机器人运行测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(2024年5月3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

树口碑:让国产机器人“服务全球”

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,出海是当前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一股热潮。国际数据公司(IDC)发布的报告显示,在餐饮配送机器人出海方面,擎朗位列中国厂商榜首。

“走出去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在擎朗智能的展厅里,可以看到不同“体格”的服务机器人,分别对应不同的海外市场:

比如,日本的餐厅面积相对狭窄,所以卖到日本的机器人得“小一号”,最窄通行宽度仅49厘米;韩国的餐厅里有不少石锅菜品,对机器人的载重有较高要求;还有部分国家的电梯智能化改造比较困难,需要为服务机器人专门设计双臂来按电梯……

这些差异化的细节,是擎朗团队一步步摸索出来的。“2022年是刚开始出海的第一年,我们做了60多个种类的认证。”擎朗智能首席运营官万彬说,不能指望“一招鲜、吃遍天”,卖到海外的机器人,要做相应的市场调研,理解当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。

走出国门,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、不同的用户习惯,挑战可想而知。然而,擎朗团队对此充满信心。因为,机器人的运动精髓在于算法,而算法则植根于数据的广泛积累中。“中国有着海量的服务场景,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数据来训练机器人,推动其不断升级。”唐旋来说。

国外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档节目,节目组选取擎朗的送餐机器人T8和当地一家机器人企业的同类产品公开比赛。在同等行进距离中,T8取得了3分53秒的成绩,而对方的成绩为4分02秒,这种对比进一步提升了擎朗在海外市场的口碑。

“过去,海外市场谈到中国制造,总觉得是靠价格取胜。”李通说,实际上,包括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很多国产智能终端产品,在性能比国外竞品更出色的同时,价格还能更便宜,这是国产服务机器人能够“走出去”的关键。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技术领先、快速迭代和高效供应链优势,在出海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把“科技牌”打得更好,擎朗还在努力中。

今年3月,擎朗推出公司第一个人形机器人产品XMAN-R1。相比之前的配送机器人,XMAN-R1更“聪明”,能干的活也更多。比如在餐厅中,可以独立完成取酒、倒酒、放置托盘等配餐动作,在顾客离开后可以完成桌面清理任务。

“我们希望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跳个舞、翻跟头,而是能干活。我们也相信,只要保持对技术的信仰和对行业的坚持,机器人改变生活的未来一定会到来。”李通说。

当前,人工智能、具身智能发展方兴未艾。擎朗这家“小巨人”企业所奔赴的,是自主创新的星辰大海。

擎朗智能员工在进行机器人测试(2024年5月3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

【责任编辑:卢小凡】
返回顶部
Sitemap